English

初恋祭

1999-04-09 来源:生活时报 □邢仪 我有话说

24年前,我和我的同学们到延安插队落户,我在那里生活,劳动,奋斗了前后整整10年,陕北是我人生之路的第一段旅途。我留恋那块黄土地,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它,也把我纯洁的少女的初恋留在了那里。

插队生活的第3年,同队的知青发生了很大变化,有的参了军,有的去了父母所在的干校,有的被抽调去了县里的文艺宣传队,我也被借调到杨家坪中学教书。

杨家坪学校与我们村相隔一座山,10里路,设在离关庄公社三十多里的川道上。这是个只有初中部的简陋的学校,四面依山,一个操场,几间教室,靠山脊箍着一溜石窑,是教师办公和住宿的地方。学校的教师有公办和民办之分。公办教师吃国库粮,民办教师每月要从自己窑里背粮来入伙。我因为是临时借来帮忙的,属于后者,每隔两三个星期,就要往返20里山路回村里去取粮食。说到需要在学校住宿的教师呢,主要是离家太远,还有像我这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。每天下午放学后,住家近的教师就都回去了,学生则不论离家10里20里,翻山还是走川,一律不在学校住。因为一来学校没有学生宿舍,二来像他们那样的半大孩子窑里还有许多活等着他们放学回去干呢。

喧闹纷乱的校园一下子静下来,太阳斜挂在西边的天空,我们这所学校被山的巨大的阴影笼罩住。坐在窑洞里的书桌前,遥望对面山脊上光与影的分界线,眼见那阴影部分在上升,光亮部分在变小,由淡黄色到橘黄,由橘黄色到橘红到只剩下玫瑰色的一小块山顶。我相信毛主席要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必要,但是一年年过去了,以后怎么办?我们的出路在哪里?随着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离开陕北,这种忧虑经常困扰着我。

窑门外响起脚步声,是他来光顾我的小窑找我聊天来了。

我第一次见到他,是在观看一次县级篮球比赛上,人们大声地为一位高个英俊的青年叫好,只见他弹跳惊人,投篮几乎百发百中,在场地上十分活跃。只要他上场,比分便直线上升,这个小伙子篮球打得真棒!原来他就在杨家坪学校任教。他是绥德人,是属于被我们学美术的所赞叹的那类形象好的陕北后生,生得宽肩窄股,修长挺拔,鼻直口方,浓眉亮眼。他比我大4岁,正当二十五六岁的年龄,是原高中66届本地回乡青年。(一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